旋角羚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保護。上海動物園于1991年9月第一次從美國的圣地亞哥動物園引進一雄、二雌。二年后,從荷蘭鹿特丹動物園又引進了一對成年旋角羚。
旋角羚在非洲野外生活集小群活動,過著一種近似于靈長類家族制的生活。有一成年雄性為首。帶領著一群妻兒老小,過著一種游蕩的生活。一般群體可達20頭以上,在廣闊的沙漠中尋找粗糙的植物,食物種類比較單一。在我們上海動物園里,供給它們的食物種類是很豐富的。草類有苜蓿、黑麥、蘇丹草等各種青草或干草。水果類有蘋果、西瓜、胡蘿卜,還有為食草動物配制的營養均衡的顆粒料。在動物園里它們過著一種不需為吃而到處游蕩的安定而舒適生活,同時也打破旋角羚在野外繁殖的特定季節。在野外生兒育女必須在一年中最安全,草食茸料最豐富,最有利旋角羚生長發育的特定季節,來進行繁殖及母羚的恢復。在動物園里,由于飼養條件好,飼料充足而營養豐富,最重要的一點,無須防范天敵的侵害以及其它動物種類的干擾,過著一種無憂無慮的群居生活。故其繁殖季節也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,從單一特定的季節,改變成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繁殖、養育后代。經過十幾年的馴養繁殖,種群已擴大到48頭。其中出讓給兄弟動物園13頭,生老病死14頭,目前動物園中的群體仍有21頭,種群規模不算小。
為了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,爭奪最多的配偶,雄性旋角羚之間的戰爭,無論是在野外,還是在動物園內,都是不可避免的。
1991年從美國引進的一雄二雌三只羚羊,起先過著一種無“戰爭”的“一夫多妻”的安逸生活。隨著2年后荷蘭一對旋角羚的引進,原來那種寧靜的“無戰爭”的生活被打破了,開始為爭奪“王位”發動了第一次“戰爭。經過一番短兵相觸的角斗,美國雄羚占著天時地利的優勢,打敗了荷蘭雄羚,成立了第一代的美國“皇朝”,暫時使荷蘭雄羚俯首稱臣。隨著種群的擴大,這種爭搶“王位”的戰爭隔三差五,連年不斷地要進行。有趣的是旋角羚是以拉大便來圈領地。只有“王者”拉大便的姿勢與眾不同,而且只有“大王”才有資格以這種特有的方式來進行大便。一般的旋角羚不管是“二王”或“王后”及其它妃子拉大便的姿勢都是邊走邊拉或站著不動地拉,而“王者”拉大便的姿勢是后肢下蹲式,肛門貼近地面。這樣離地面很近拉出來大便不會到處滾動,而是形成一座“小山”狀,很有規律,而且拉在其活動范圍內的各方位,這一堆、那一堆,目的是劃分確定“王者”所控制的“國家”和“領地”。大王不僅以大便來圈領地,而且時常用角磨蹭圍墻、欄桿、草地等行為留下氣味示威警告,“外來者”不準侵犯。

旋角羚母子
旋角羚生態展區
成群的旋角羚
旋角羚